户外装备评测

产品中心 照明灯配件 照明设备

防暴服是什么材料(每次排爆前都要先吵一架)

于恩泽对防爆头盔进行检查

民警转移爆炸物现场

民警搜排出的危爆物品

“这个炮弹我见过,这次我来!”

“让开,媳妇还没娶,在我面前逞什么能!”

这无疑又是一场与死神的博弈。面对两名“90后”排爆手在排爆现场的争执,辽宁省朝阳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特警突击队大队长于恩泽心中再次忐忑不安起来。他知道,每次发生“争执”都是因为面对的任务特别危险。庆幸的是,这枚杀伤半径可达3公里的航空炮弹在排爆手的努力下被成功拆除。

年初至今,担负着城区巡逻防暴任务的朝阳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特警突击队的民警们凭借专业的知识、出色的胆识,累计处置爆炸物警情8次,妥善处置航空炸弹1枚、迫击炮弹5枚、手榴弹4枚、电雷管12枚、步枪子弹40余发,切实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到了实处。

近日,记者走进朝阳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特警突击队,记录排爆工作中一个又一个的生死瞬间。

每次排爆都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

2012年,18岁的河南人陈亚鹏如愿以偿穿上了他一直向往的军装,也正是从那天起,他与各类爆炸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亚鹏坦言,起初他也迷茫和彷徨过,但当其得知一名业务非常精湛的老兵在一次执行排爆任务中被炸掉3根手指仍然无怨无悔后,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既是一个与死神随时面对面的职业,又是一个守护群众平安的光荣职业。也正是从那时起,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立志勤学苦练排爆技能,守护好群众的平安。

“我们大队一共有两名排爆手。一个是1994年出生的陈亚鹏,一个是1991年出生的刘志军。”于恩泽告诉记者,朝阳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特警突击队的队员们多是从部队特招进入公安机关工作的,虽然从“橄榄绿”变成了“藏青蓝”,但他们的初心从未改变过。

2017年,经过几年军旅生涯的历练后,陈亚鹏来到了朝阳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特警突击队担任排爆手,并与同为军人出身的1991年出生的刘志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生死兄弟。从此,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两名“90后”排爆手便担负起了整个朝阳市的排爆任务。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一名人民警察,这种时候我不上谁上!”谈起他从警后处置的第一起警情时,陈亚鹏坚定地对记者说。

今年3月28日,特警突击队接到指令,一市民在朝阳市大凌河中发现一枚战争时期遗留的迫击炮弹,但因害怕,将炮弹拿起后又丢入了河中。陈亚鹏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于恩泽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无法确定炮弹的具体位置,更不知炮弹是否腐蚀,是否已到爆炸临界点,陈亚鹏当即让其他人后退,独自一人下入河中开始了炮弹搜索打捞工作。

“因为是战争时期遗留炮弹,经过大幅度移动后很可能到了爆炸临界点,我只好拿一根木棍慢慢试探,但如果炮弹真的到了爆炸临界点,那么危险随时可能发生。”陈亚鹏坦言,这是他退伍后所经历的第一次排爆工作,心中不怕是假的,但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为了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他别无选择,因为这是他在从军之初便立下的誓言。庆幸的是,炸弹没有到达爆炸临界点,被成功捞出并安全转移。

每次排爆都在与死神共舞

陈亚鹏和刘志军工作中无疑是在与死神共舞。每次险情的成功排除,他们无不顶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直面生与死的考验。但他们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惊人的心理素质,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守护了群众的平安。

10月29日15时许,特警突击队再次接到警情,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附近的一施工现场内发现一枚炮弹。已和单位领导请完假打算回铁岭老家看望年迈母亲的刘志军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请缨前往现场。

刘志军告诉记者,经询问目击者,他初步判断该炮弹为战争时期遗留迫击炮弹。然而,施工方发现炮弹后产生了惧怕心理,情急之下用钩机将其掩埋,使这次排爆变得更加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设备进行挖掘搜爆作业,极有可能触碰引信导致爆炸,加之事发地在学校附近,如果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沉着冷静的刘志军当即决定,通过徒手扒土进行搜爆作业,将危险系数降至最低。

随后,在战友帮助下穿好防爆服的刘志军又一次开始了他既习以为常又惊心动魄的工作。半个小时后,随着一个半米深的坑洞被刘志军用双手挖出,一枚迫击炮弹清晰地从土中显露了出来。此时,他顾不上手指的阵阵剧痛,迅速用双手将炮弹拿出,放置在了排爆罐中,并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虽然这次警情再次被成功解除了,但当我看到他那布满血泡的双手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恩泽坦言,队里每次接到排爆任务他都会和排爆手共同赶往现场,看着两个“90后”排爆手一次又一次冒着生命危险将各类炮弹成功排除,他心里既高兴又后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排爆工作对排爆手的手指灵活度要求非常高,因此在排爆作业中,他们的双手是没有任何防护器具的,即使威力再小的炮弹发生爆炸,他们也无法保证自己的双手不受到伤害。而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虽然他们每次进行排爆作业都会身着由特殊材质制成的80斤重的防爆服,但在那些他们经常遇到的足以将建筑物摧毁的炮弹面前,质量再好的防爆服也无异于螳臂当车!

每次排爆都在上演生死兄弟情

“每次刘志军都对我说‘你还小,这次让我上’。但他孩子都有了,真出事了孩子怎么办?我想的是,我的情况比他好很多,不但单身,还有一个哥哥!”陈亚鹏说,在瞬息万变的排爆现场,一点点小小的意外都会酿成严重的后果。正是如此,每次警情到来时,他和刘志军都会发生“争执”。

8月8日19时,特警突击队再次接到指令,称在朝阳市河东外环路旁发现疑似爆炸物,要求前往处置。陈亚鹏和刘志军因此再次发生了争执,但这一次二人打了一个平手,共同前往了现场。

二人到达现场后,发现这次的爆炸物不同以往,通过对疑似爆炸物的性质进行研究分析,确定疑似爆炸物为一枚航空炸弹,航空炸弹重达百余斤,威力巨大,且内部是否有化学成分细菌病毒尚不清楚,一旦发生泄漏或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这么大威力的炸弹太罕见了,当时光线很差,如果我们盲目进行处置造成爆炸,方圆几公里都会受到影响。”陈亚鹏说,当晚,他们二人不停地查资料、想预案,通过电话请教曾经的战友,共同探讨对策,彻夜未眠。

次日,在朝阳市公安局的统一指挥下,二人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对弹体进行详细检查,成功将这枚航空炸弹转移至安全仓库,此时在外围警戒的于恩泽等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每次排爆作业前,我们都会对两名‘90后’兄弟进行反复叮嘱,但每当看着他们穿着厚重的防爆服一边步履蹒跚地迈向炮弹,一边不停地提醒我们后退时,我们的内心都会忐忑不安,百感交集。”于恩泽坦言,一次排爆就是一次生死考验,虽然二人都是名副其实的拆弹专家,但只有和他们朝夕相处的人才知道,每次成功排爆的背后暗藏着怎样的凶险,每次“争执”和提醒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战友情!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QQ号复制,添加好友)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