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盔作为军用设备,已经有数千年历史。
军用头盔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候原始人在打猎或群殴的时候,有时会在头上顶上骨片、贝壳、龟甲、树枝、兽皮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或许是为了威武,但却起到了保护头部的作用。这样,大家开始有意识地保护脑袋。
到几千年前的青铜时代,最早的金属头盔问世了。欧洲存世最早的头盔,是公元前七八百年的古希腊头盔。中国最早的则在安阳殷墟出土,其正面铸有兽面纹,距今3000多年。而在伊朗(古波斯)、伊拉克(古巴比伦)等地还有更早的头盔出土。
青铜时代,大家的兵器主要是短剑、长矛、弓箭、戈戟等,杀伤方式主要是刺击,而青铜头盔对于抵挡此类攻击,保护头部确有价值,因此应用较广。在军队强调“技术化”的欧洲,古罗马军团的头盔已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之一。而在用兵更加“艺术”的中国,头盔(古文称为“胄”,又叫“兜鍪”)则没被看得那么重。张仪说战国后期的秦兵,就是光着头猛冲猛杀。
此外头盔不可能把整个脑袋全包住,至少脸得露出来。因此那个时代打仗,额头、面门中箭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凯撒和庞培的决战中,凯撒的步兵就用长矛朝庞培的骑兵面门上猛戳,吓得那些爱美的贵族子弟掉头逃跑。
随着人类科技进步,兵器冶炼和盔甲制作同步发展,头盔的样式继续变化,在欧洲中世纪发展到了极致——骑士头盔。这种头盔如同一个铁桶,把整个脑袋全方位封住,就连面门都用一个金属面罩挡住,只留下几条细缝通气。这样一来别说是刀剑,就连自己的视线都给挡住。
这种头盔确实厉害,枪刺不入,刀砍不破,唯一怕的是钝器的锤击。但是一旦发生坠马事件,这头盔会让你脖子都没法扭动下。德意志皇帝红胡子腓特烈,就是坠马后淹死在一条小河沟里的。
到了十四五世纪以后,火器越来越多用于战争,骑士头盔的面罩也挡不住枪弹,那种金属盒子的头盔又逐渐消失了。有的军队还是在头上戴一顶金属盔,稍微挡下流弹,或者在肉搏中稍微保护下脑袋。但整体而言,战斗中的安全更多取决于灵活的隐藏或闪避,顶个金属帽子更多是象征和装饰意义。比如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大军,他们的军帽基本上都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
1914年,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机枪扫射和大规模炮击把整个战争变成了屠杀。士兵们躲在堑壕中时身体基本安全,但露在外面的头部却极容易被敌方的炮弹弹片击中,从而一命呜呼。当时各国军队装备的铜盔,面对弹片基本上是毫无防护力。战争初期的某一天,法军某部遭到德军猛烈炮击,弹片横飞,法军死伤惨重。一个法国军士当时正在厨房当值,慌乱之下顺手抄起一口行军锅扣在头上。结果这口锅竟然把横飞的弹片纷纷挡住,炮击结束后这个军士的脑袋毫无损失。
法军亚德里安将军得知此事后,得到灵感,能否给每个士兵头上扣一顶小锅,来保护士兵不被弹片杀伤呢?军由此设想出保护士兵头部的一种办法,即在每人头上安上一顶钢铁铸造的“小锅”。这样,第一款现代意义上的军用头盔“亚德里安头盔”诞生了,它和现在的工地安全帽类似,形如一口小锅。1915年,这款钢盔在法军中得到普及,大大减少伤亡。
各国也纷纷追随,研制出自己的钢盔。其中英国的钢盔MK1型钢盔较浅,形如碟子;德国的M16钢盔形如一个饭碗,防护面积较大,两侧及后部有很长的“盔裙”,能有效增加对头部侧面和后脑处的防护。美国一战时用的钢盔是英式,二战时则开始装备碗状M1钢盔,被士兵们称为“钢罐”,并一直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据称仅在二战中,美军M1钢盔就拯救了至少7万名美军士兵的生命。
持续近百年的现代军用钢盔,主要特色是外层是钢制防护以抵挡子弹和弹片射击,内层加衬垫,使得钢盔和头部契合紧密,并减缓子弹和弹片击中时产生的冲击力,进一步保护头部。各国各具特色的钢盔,已经成为该国军队的标志性特征。
不过有时候,不合适的头盔也可能弄巧成拙,带来额外的伤害。
1842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亲自设计了一种军用头盔,用皮革制成,上面加装了大量闪闪发光的黄铜配件,还有一个很夸张的尖顶,整体高达近40厘米。这种头盔被称为“普鲁士军盔”。后来,普鲁士军队戴着这头盔统一了德意志,建立德意志帝国。这顶头盔也就成为德国的象征。
然而这种“尖顶帽”其实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德军在半个多世纪中打的胜仗和它关系不大。相反到了一战时期,德军吃够了这种军盔的苦头。它根本不具有多少防护能力,一块弹片飞来,就算戴着这军盔也照样被削掉半个脑袋。相反,上面金光闪闪的黄铜却成为敌军射手最好的靶子。德国兵甚至被迫用布把军盔包起来以减少影响。
最后德国军部也发现了这问题,才研发了德军的M16现代钢盔。尽管如此,德军的高级将领还是很怀旧地坚持戴着普鲁士军盔,直到希特勒成为德国独裁者,普鲁士军盔才寿终正寝。
恶搞的是,普鲁士军盔的发明者腓特烈.威廉后来被诊断是一个神经病。
日本军队在一战后也装备了钢盔,并在1931年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第一次投入使用,与东北军马占山所部在黑龙江激战。但当时日军的钢盔里衬太薄,而黑龙江的冬天气候严寒,日军出汗后,脑袋便和钢盔冻在一起。由于缺乏经验,日军最初对这种情况强行拉拽,结果造成头皮剥离的闹剧。据称江桥抗战期间因此受伤的日军在数百人以上。
而在1939年的坎门诺之战中,据说由于日军钢盔正中有一个大五角星,结果成为苏军射手的最好瞄准目标,加之苏制步枪穿透力强,结果戴钢盔的士兵反而伤亡率比不戴的还大。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QQ号复制,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