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战时期由法国人研发的头盔,由于可以大大提升士兵的战场防护能力,逐步成为各国军队的制式装备。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包括凯夫拉头盔、K6-3防弹头盔等众多新型单兵头盔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军队的制式装备。不过,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包括美国、俄罗斯等众多军事强国在内,其特种部队士兵普遍不喜欢戴头盔。事实上,这绝不是勇武精神的体现。因为战术头盔普遍过于沉重,不利于特种兵的机动作战及狙杀等特种任务的执行。相反,轻便舒适可以遮阳防飞虫的奔尼帽才是特种兵们的最爱。
从功能定位来看,最早的头盔普便是钢、铁等材料制成,用于保护士兵的头部免于子弹与炮弹单片的杀伤。因此,一顶头盔对于士兵的负重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二战时期,日军装备的98式钢盔可以在300米距离内抵挡7.7毫米子弹的射击,其重量也高达1.1公斤。
同期美军装备的M1钢盔重量也高达1.36公斤。当然,二战时期最负盛名的依然是德军装备的M35钢盔,尽管同样使用了钢材,但却采用了轻量化的射击,并且创新推出了LINER内盔结构,可以有效缓解士兵佩戴时的疲劳感,这款经典钢盔除了装备德国陆军、武装党卫队之外,还大量出口到中国,成为当时中国军队中精锐的德械师的制式装备。
总体来说,头盔的出现,的确大大降低了战场伤亡率。在此后多年里,即便大规模战争很少发生,各国军队依然极为注重制式头盔的研发。当然,和陆军常规部队相比,各国特种兵部队有着截然不同的训练、作战及装备体系。仅仅是头盔一项,出于其兵种及任务特色,几乎各国特种兵们都极为排斥戴头盔。因为尽管经过了众多技术改进,比如由杜邦公司为美国陆军研发的制式头盔凯夫拉头盔,就采用了新一代芳纶纤维材料,和钢材相比,这种材料不仅拥有更出色的强度与韧性,而且可以耐高温,但其重量依然高达1.5千克。
众所周知,特种兵承担特种作战任务,基本不会出现在正面战场,大规模交战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在追求高速机动、隐秘潜入的军事行动中,保证足够的体力和负重能力成为关键。仅仅是中国武警特种兵,常规负重就达35公斤以上,俄罗斯特种兵最大负重甚至达到了100公斤。在这样的前提下,头戴一个沉重的钢盔显然不适合长途新军以及作战。特别是对于特种兵中的狙击手,执行任务是甚至可以潜伏在一个地点长达十多个小时甚至数天,为了充分保障持续作战的体力,头盔自然是属于额外的负担了。
对头盔不感冒的特种兵们,自然也很少光着头,除了非战时状态下的贝雷帽之外,如今越来越多的特种部队,将奔尼帽作为了制式装备。除了造型时尚、戴着非常舒适轻便的优势之外,奔尼帽还有非常显著的遮阳挡雨功能。由于特种兵经常需要在沙漠、戈壁、雨林等恶劣环境中作战,在结构上设计有散热孔的奔尼帽可以有效降低日晒雨淋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在交战状态下,奔尼帽也可以有效地阻止弹壳、爆炸碎片等对特种兵带来二次伤害。
目前来说,美军各级特种部队已经全面列装了奔尼帽,而我军对于特种部队尚且没有条令性质的规范,但侦察兵、狙击手等基本也将奔尼帽作为制式装备。当然,即便奔尼帽的潮流趋势不可阻挡,但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为了充分保障士兵的安全,特种兵们也不会拒绝戴头盔。特别是在近年来成为特种作战主战场的城市巷战中,以美军ACH头盔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战术头盔,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QQ号复制,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