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大杀八方固然威风,只是三国无双游戏里耍耍可以,现实中,不管多高的武艺,身上中一箭也得趴,所以比起高攻击力,防御才是想活下去的人们更偏好的选择,所以,一套高防御力的盔甲是重中之重。从材质来说,盔甲有皮、铜、铁三大主流,还有些布、藤竹木、纸等旁门。皮甲受限于材料,难凭防御力著称,铜甲材质偏软也被铁甲取代,自不必多说。
但铁甲中,依照样式而言也有许多种类,比如以小铁片编成方式的不同,就可以分为lamellar armour(甲片之间互相串联可以不依赖内衬而构成整体)和scale armour(甲片固定在内衬上)两种。当然,中国对于所有使用小甲片构成的甲都统一用“札”来称呼,也就是无论何种连接方式、甲片大小,都是札甲。
(左上馆藏板甲,右上复原汉代札甲,左下今人所制明光札甲,右下蒙古式札甲)
锁子甲在西方被板甲所取代,本就是防御性能有差所制。但是中国一直没能产生板甲,而是从秦汉起一直把铁札甲用到了清朝,于是不少人就相信——不是我们造不了板甲,是我们的札甲防御比板甲高还更灵活云云……
事情真是如此么?
抗穿刺——厚度与材质决定
穿刺是战场上主要伤害类型之一,箭矢、弹丸、甚至刀剑、枪矛的刺击都是这一类型。当然,所有现实中的攻击都不会仅仅是某一种类型,往往都是多种伤害类型的复合形式。以子弹和箭矢、剑枪戳刺而言,在击中甲片时,甲片先开始变形,如果子弹或箭头没能成功打穿甲片,那么仅仅是甲片变形,形成的伤害也只是钝击效果罢了,只有在成功把甲片打破后,对人体的伤害才能称之为穿刺。
(骑士与风炉中测试甲片抗穿刺的设备,以及模拟各种样式的箭头、弹丸、刀锋用的各种冲击头)
穿刺伤害是把力量尽量集中在小面积上,希望以此让甲片破损,进而伤害到盔甲下的人体。相比刀劈之类,穿刺能够把能量集中在小地方,因而能够产生更大的伤害。事实上,几乎任何一种差不多的甲胄,哪怕是皮甲都能有效的防御刀割之类,反而穿刺伤害要防御起来有较大难度。
某种意义上,你可以把板甲也视为一种甲片极端大的盔甲,对于穿刺,因为作用面积小,任何一种甲片都比其攻击所在点的面积大许多,所以不管甲片多大对此都没什么区别。核心问题在于甲片的材质和厚度,《骑士与风炉》一书作者为了解甲胄的这些因素对防御力的影响,做了许多测试。
在厚度的影响上,自然是甲片越厚,抗穿刺的能力也就越强,这一点毋庸多言。材质方面,铁好于铜,而钢又好于铁,一般情况下,钢铁随着含碳量增加而硬度增加,防御力也随之提高,但这并不是无极限的,因为随着含碳量的提高,钢铁的脆性也会增加,正如普通玻璃虽然很硬却挡不住什么攻击。
(厚度和钢的含碳量与防御力关系)
不过无论影响如何大,材质和厚度并不是板甲和札甲的区别所在,许多板甲厚度在1mm到2mm范围,重型札甲的甲片厚常在1mm,经过叠加后厚度就能和板甲相当。材质上,无论中西方,都一直使用锻铁制造甲胄,板甲方面后来普及了冷锻技术,札甲中被宋人视为顶尖的瘊子甲也是冷锻制成,而且大都会选择中碳钢或高碳钢。既然在厚度和材质上中西方、板甲札甲间并不会有决定性差异,因此我们也不对此多做说明。
防钝击——结构决定差距
无论是箭矢还是弹丸刀剑,或者大锤拳头,在盔甲被击破之前,无一例外都是钝击的过程。从能量的角度我们可以轻易的理解怎样才能更好的对抗钝击,无非两点:
1 让能量更少传递到人体;
2 让传递到人体的能量尽可能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
想要人体承受的能量更少,就需要盔甲去分担更多能量。分担能量的方式并不特别,就是通过盔甲自身的形变来吸收,和现代汽车发生碰撞时,利用发动机舱变形来保护乘员和行人的原理完全一致。在这一情况下,大铁板和小铁片的区别就出来了。大铁板可以容许更大程度的变形,也由此可以吸收更多能量。但现实中札甲并不仅仅是因为甲片小而导致吸收的能量低而防钝击能力差,真正的不足来自结构上的区别。
以身体正面的防护来比较,先看板甲,其胸甲为整块的铁板,同时做成凸起状,以便在铁板和胸腹之间留出一段空腔。当板甲的胸甲受到攻击时,首先在外力下受攻击位置钢板开始发生形变,同时,一部分力通过胸甲在人体两肩的受力点传递到了人体。之后形变扩大,因为是大片钢板,所以有很大余地来变形。同时因为和人体之间有空腔,所以不怕要害已经受到冲击,更多能量被吸收,而随着胸甲被压到人身上,肩部、腰、腹等多个部位都开始受力。这样一来大块板甲变形会吸收极多能量,二来剩余能量被人体多个部位共同分担,因而钝击产生的伤害被降到了最低。
如果是札甲呢?从上图这个现代人制作的札甲测试中可以看出,虽然札甲的甲片们虽然互相重叠在一起,但整体结构并不是硬质,从整体结构角度来说,强度最多也就和硬毛毡等类似。当弹丸正中胸甲时,这样的强度很不幸的并不能把力分担到其他地方。再则,同样因为这样软质的整体结构,札甲不能像板甲那样在铁片和人体间留出空腔,甚至为了不妨碍活动,札甲必须尽量做到贴身,以免甩来甩去,于是从受到攻击的一开始,被命中部位的人体就必须开始承受钝击伤害。
这还没完,软质的结构还意味着,甲片可以不用产生太多的形变就被击穿。为什么呢?因为小甲片被软质连接,于是很容易出现偏转。弹丸把变形不多的甲片挤歪,从之间的漏洞穿透,直接伤害人体。
可以看到,如上图的札甲测试中,没有甲片被撕裂、击穿等等,但仅仅因为这样少量的变形和被命中时甲片的偏转,弹丸依然射了进去。若是板甲,不存在这样的偏转现象,打击物就必须把板甲的金属撕裂,才能直接接触到人体。
像这件简陋的板甲虽然中了一枪,但并没有被穿透,显然盔甲下面保护的人体也不会受到入射物伤害。说白了,札甲虽然也是铁制,但结构决定了它整体的强度并不高,于是变形不能吸收多少能量,也无法让能量分担到人体各个部位,尤其是比较健壮的肩部来承受。更有甲片因为偏转,即便没有被撕开,防御却已经失效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在防御钝击方面,札甲相比板甲会远远不如。
角度——造型也很重要
结构是软质还是硬质的区别导致了札甲抗钝击能力先天不足,但这还没完,这个结构问题带来的影响远比这大。弓弩的箭矢以及火器的弹丸是战场上最主要威胁之一,我们可以把这类都归为投射类威胁。对于这类威胁的防御,除了材质和软质硬质的影响之外,造型也是一大决定性因素。当然,普通的刀砍剑刺,造型因素也一样有效,只是相比投射而言略低。
就像坦克防弹外形设计一样,袭来的弹丸接触装甲时角度越斜,则弹丸被弹开,装甲不被穿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盔甲在大多数战场上,面对投射威胁的主要方向也和坦克一样来自正前方。于是在面部和胸腹部这两个关键区域,有没有好的防弹造型也成为关键的区别。
札甲因为结构是软质,甲直接贴着人体,自然谈不上什么造型,但板甲因为是硬质结构,设计就方便的多了。像上图这样,面甲和胸甲都被设计成大角度的倾斜凸起样式,正面袭来的弹丸箭矢很难不被滑开,这样一来,在还谈不上靠变形吸能、靠厚度防穿的时候,板甲和札甲之间就已经有了决定性的防御力差距。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法军骑士像英国人发起冲击,英国平均120磅的长弓的箭雨对身着板甲的法军几乎没产生任何有效伤害,可见板甲防御力之不虚。
板甲——古今中外的一致选择
曾有人说札甲甲片互相重叠,被击中的时候,随着甲片互相摩擦就会吸收能量,于是防御力能高于板甲,还举出了美国龙鳞甲的例子。但只要稍有物理学中学基础的就会知道,数片铁片互相短暂摩擦,根本消耗不了多少能量,而且正如我们前面看到的,远在甲片们互相充分摩擦之前,他们就会偏转开放子弹进去了。至于龙鳞甲,早被戳破神话外衣,无需再提了。
现代军警也有防御伤害的需求,他们的选择是什么呢?是札甲类型,还是板甲类型?我们看一些东西就知道。
重型防护服,可以直接看出织物下一块块防弹板
警用防暴服,几乎完全就是换为塑料材质的板甲
美国曾经的未来士兵计划,身上同样是一套高科技板甲式防弹衣。
当然,还有足球运动的护腿、摩托车头盔、工地安全帽等等等等场合,都是需要防御外来伤害的地方,却没一个选择了札甲的,无一例外都是整体硬质的板甲类。
不过有些人除了中国人自己的说法外,不管是基本原理还是各国案例一概不认,那么中国人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
明代兵书《武备要略》记录有一种全铁甲,从图可知便是一种类似板甲的甲胄,大片的甲片之间用织物连接,《武备要略》的作者对这一式甲的评价是“利刃莫能伤,试之矢铳并无痕”,可见比之传统札甲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更何况,就算不认可《武备要略》,就算中国古代没板甲,古人也还是动辄在札甲的胸部位置设护心镜以更好的保护要害,头盔更是一定要硬,绝不会用软趴趴的札甲帽子,甲片大比小好,结构硬比软强,还有什么可怀疑么?
那么自然,板甲防御力也比札甲好也同样毋庸置疑。且正如一开始我们介绍的两篇文章所述,板甲在重量、灵活性乃至价格上,都比札甲更强,可以说完全是新一代碾压旧一代,而不是两种仅仅不同风格。
别人某些东西比自家好,本是世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有些人无法接受现实,为此不惜扭曲一切认知,将反对者一概扣上汉奸之类大帽子,可叹幸好当年中国人并没如此无知狂妄,看见别人好东西如鸟铳、佛朗机之类都不吝赞誉,拿来用的不亦乐乎,否则万历三大征怕是得输个一干二净了。
毕竟,就在万历皇帝自己的盔甲上,可都是有两个大大的护心镜的。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QQ号复制,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