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3月以后,已经完成SN-38胸甲测试的苏军,因为不知名的原因停滞了近6个月。目前尚不清楚39年上半年胸甲项目停滞的原因,但或许是因为和鬼子在诺门罕开干所致。39年8月2日,由苏军被装供应部主持了一次技术会议,黑色金属冶金人民委员会、列宁格勒金属工厂(以下简称LMZ厂)和第13研究所代表出席,会议根据SN-38胸甲的测试结果讨论了胸甲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对胸甲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会议通过几个主要决议:
1、向苏联国计委申请胸甲的进一步研发资金;
2、黑色金属冶金人民委员会向LMZ厂订购新胸甲的样品;
3、被装供应部根据SN-38胸甲的测试结果,制定新的胸甲研发规范以及防护等级,并上报国计委获批;
4、13所收到获批的新标准后在25日内向被装供应部送审新的胸甲设计图纸和样品;
5、13所的成果通过以后,LMZ厂立即开展试生产。
这次技术会议的一个重要决定是将胸甲进一步细分,分为胸甲和多功能盾牌,会议初步决定至少生产300件样品用于测试(包括100件轻重胸甲),随后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支持并批准了胸甲的进一步研发,苏联胸甲终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新胸甲即为SN-39胸甲,而会议上“突然冒出来”的多功能盾牌为SNSCH-39盾牌。
半路杀出的SNSCH-39盾牌
从现有资料中找不到研发多功能盾牌的确切初衷,但从实际产品分析可以认为多功能盾牌是被装供应部希望将胸甲和轻武器护盾优点相结合的产物。在39年8月5日,也就是技术会议后没几天单兵护甲的技战术性能指标出炉,其中包括SNShch-39指数:
1.盾牌必须能为士兵提供保护,使其免受步枪和机枪射击的伤害:具体标准为200到225米处的直射和25°到30°的斜射;
2.重量不超过4千克;
3.卧射时,盾牌的表面必须能覆盖士兵30X40厘米的面积;
4.防护罩在设计上必须具有:
a)盾牌设置一个可开关的,用于轻武器射击的口;
b)盾牌以25°到30°的斜角固定在步兵身上;
c)盾牌有把手一类的设计用于步兵匍匐前进时携带;
d)盾牌能向步兵提供一个罩式的保护,抵御流弹或破片;
e)步兵佩戴盾牌时,能保护胸部、腹部不受伤害。
图为第一版SNSCH-39盾牌的草图
SN39的改进
针对SN38在测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SN39在保持轻重两类以及防弹性能不变(还是针对1908版轻弹)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主要内容如下:
1、胸甲简化为上下两片,连接方式调整为较宽松的形式,以便在立姿、跪姿、卧姿、坐姿等多种姿势下都能操作武器;
2、简化和修改固定结构,只保留一条肩带和一条腰带、实现佩戴者自行穿脱;
3、简化结构,胸甲正面心脏部位的加强因为意义不大被放弃,折叠组合功能也被放弃;
4、颈部装甲板大面积向外翻,使头部可以自由活动;
5、在原有防护标准基础上,新护甲要具备抵御任何角度射入子弹的能力。
图为俄罗斯博物馆收藏的SN-39胸甲,但衬里遗失
试产与测试
就在新一批护甲研发的同时,苏军希望将剩余完好的SN-38胸甲送到诺门罕去实战测试。39年8月18日,相关申请送交副国防人民委员布琼尼元帅审批,9月初布琼尼批准了申请,但因为当时苏日停战协议即将签署,所以最后不了了之。
8月25日,黑色金属冶金人民委员会批准了LMZ厂量产300件新护甲的申请,限期一个月。在同月27日,第一批样品就被制造出来,样品随即送往列宁格勒步兵学校进行寿命和战术性能测试。参与测试的SN39样品为2.265千克,SNSCH39重量为4.44千克。在测试过程中,“SN39在所有科目中都表现良好,但对SNSCH39有如下改进意见.....”
SNSCH39改进意见如下:
1、将观察射击口向上彻底切开变为槽,提升视野和武器架设便利性;
2、调高观察射击槽在盾牌的位置,在边缘用皮革或橡胶包边,以免损坏轻武器;
3、考虑增设携行装置,方便奔跑或匍匐时的携行;
4、重量应该减轻到4公斤。
LMZ厂和13所根据反馈内容进行改进,并将最新的图纸设计与样品送交被装供应部审批。
上图为改进后的盾牌打开与关闭状态
图为盾牌配套的把手
图为加装脖带的胸甲
出人意料的竞争
然而被装供应部的回复出人意料地更倾向列装SNSCH39,被装供应部在回复中表示:“...红军最能接受的是重量在3.8公斤的多功能盾牌,不过尺寸会略有增加以便更好地保护胸腔...” 39年9月8日,被装供应部向布琼尼元帅汇报了新护甲的研发进度,并申请进一步量产新样品。
同年9月25日,几件 SN-38胸甲被送交伏罗希洛夫总参军事学院评议,学院评议人员很快提出以下意见:“ ...我希望您从实战出发,考虑列装这种护甲是否必要,如果是必要的,请指出具体的战术用途...”由此可见在当时苏军的护甲思路不止一种,且护甲的实用性尚存争议,而胸甲和盾牌的竞争也就此展开。
尽管存在不同意见,被装供应部的试量产申请还是得到了批准,39年9月21日,获批的图纸资料送回LMZ厂,后者得到图之后立即开展量产工作。新护甲由标号为“36SGNA”硅锰镍合金钢制成,在苏联172号工厂冶炼并轧制成板材,再送往LMZ厂进行生产。
10月20日,护甲的决策或研发人员收到了伏罗希洛夫总参军事学院的回复。总参军事学院的回复表达了苏军内部对护甲的一种态度,主要有两点:
1、对于“为士兵装备护甲提高生存能力”的想法,应该有审慎而全面的研究;
2、护甲的重量偏大,会影响步兵的战斗力,不应当作为长时间佩戴的装备使用,而应该用交通工具运输。
评议人员在最后总结时表示:“应当对士兵的使用反馈认真研究。”
再测试
39年10月24日,LMZ已完成轻重型SN-39胸甲和SNShch-39多功能盾牌的量产。LMZ厂又用测试SN38胸甲的方式进行25米减装药射击测试,具体情况如下:
1、 重型SN39胸甲125件,其中115件通过测试,通过率92.0%;
2、轻型SN39胸甲90件,其中83件通过测试,通过率92.3%;
3、SNSCH39盾牌 129件,其中122件通过测试,通过率94.6%。
11月10日,LMZ厂进行了实弹测试。测试了10件重型和12件轻型SN39胸甲。轻重胸甲在350米处进行实弹射击测试,并全部通过。
对防弹盾牌的测试情况如下:
1、在200米距离上射击,盾牌经受住了测试,在150米处射击,43%的测试盾牌产生裂纹;
2、在125米的距离上25°到30°的角度射击时,盾牌通过了测试,当距离缩短到75米时,33%的测试盾牌被击穿或产生裂纹。
LMZ厂测试总结如下:重型和轻型胸甲和盾牌的防弹性能完全满足要求。
11月13日,在LMZ厂测试结束后,所有护甲都被送往莫斯科再次进行测试,苏军在测试后对每件受测护甲进行详细的信息编写,具体情况不明,但似乎是满意的。12月16日,苏军测试结束后,准备将最后256件未测试的轻重型SN39胸甲和SNSCH39盾牌发给在苏芬边境卡累利阿地峡作战的苏联第7集团军用于实战测试。
1940年1月7日,来自伏罗希洛夫总参军事学院的几名高级教员针对LMZ厂最新的护甲进行了评审,委员会支持重型胸甲,并认为轻型胸甲缺乏实战价值。委员会针对胸甲的固定方式提出了很多建议,但因为生产进度的原因未能落实。委员会最终建议只量产重型胸甲列装步兵和骑兵,目前则是立即配发给冬季战争前线。
无所适从的实战测试
1940年1月上旬,SN39胸甲和SNSCH39盾牌被送往苏联第7集团军第50步兵军,下属第123步兵师第255和第272步兵团,这两个团当时都在为重新突破芬军曼纳海姆防线做准备。配发护甲的具体数目不详,轻型胸甲是否下发过也不清楚。
255步兵团收到40-45件胸甲和盾牌,这些装备配备给了一个侦察连。侦察连在1月和2月初进行了战斗准备,用于突破一个叫“65.5高地”上面的芬军要塞。到3月12日左右,255团只剩下5件胸甲,其余全部遗失(被缴获/丢弃)。
侦察连战士反馈:穿着护甲后对行动的影响很小,护甲很好的保护了使用者的生命。尽管芬军轻武器火力猛烈,侦察连在整个1月份只有1人受伤,这大大提高了基层的士气。255团对胸甲评价较好。
272步兵团得到了32件胸甲和18件盾牌,作战时这些装备被配发给第二攻击梯队,到3月11日,272团只剩下4件胸甲。272团在战斗后专门对护甲进行了总结并发现了很多问题。
护甲存在的问题:
1、当盾牌挂在脖子上匍匐前进时,盾牌和身体之间会塞满积雪;
2、当士兵发起冲锋时,盾牌上的把手会阻碍运动;
3、当使用者跪姿射击时,把手会阻碍操作;
4、当使用者一手持盾,一手持枪射击时,灵活性大受影响。
5、胸甲的反馈较好,但也有问题,主要是某些动作很受影响,尤其是匍匐前进。
总的来说272团对两种护甲的评价总体偏负面,该团认为“无论是胸甲还是盾牌都不适合作战。”
图为战后在卡累利阿地峡发现的遗失盾牌
图为战后在卡累利阿地峡发现的遗失胸甲
图为芬军展示缴获的胸甲
两个团褒贬不一的反馈被逐级上报给第7集团军,但是在集团军总部又出现了另一种声音,认为之所以评价不好,主要是因为厂家没有及时下发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所以基层“不会用或者用法不当”(这种争论和现在很多军事装备的买卖纠纷类似),因为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第7集团军将两个团的反馈原文上报,并表示“实战测试已经结束,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因为实战报告不够充分且褒贬不一。感到无所适从的苏军停止了进一步量产500件胸甲和500件盾牌的计划,要求继续研发改进,周而复始的苏军胸甲研发工作又要开始了。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QQ号复制,添加好友)